(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内涵的基本要求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概念是市场经济下知识产权对经济实体的贡献达到一定比例时所出现的衡量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产物,它是指在产品生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资源而非劳动或资本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产业类型。从根本上讲,催生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是其所依赖的知识产权制度,其次才是产业本身所展现出的高知识产权密集特征。当产业内的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体现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时,知识产权密集水平才能够有效表征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尤其专利制度是一种利弊互现的创新激励机制。专利保护能够激励创新、鼓励私有技术知识公开,但同时它也会导致市场垄断,并有可能形成专利丛林而阻碍累积创新,故从社会角度看,专利并非越多越好,专利保护也并非越强越好。一定时期内,判断专利是否有效体现制度安排的重要条件是——在专利制度激励下的产业经济增长是否仍处于成长期。从专利数量看,体现为是否具备与该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专利规模;从经济学意义讲,是指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实施专利获得收益以及税收减免等边际收益仍然大于零的情况。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内涵的一项重要基本要求即是该产业应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或可观预期。
(二)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内涵特征分析
实践层面,目前国内外在界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时基本基于创新价值链,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设计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评测方法,比如欧盟、美国、中国均将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认定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针对制造业,美国还采用了人均R&D经费投入高于所有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评测标准。但考虑到中国与欧美等经济发达体在产业结构、规模、政策环境以及市场需求、成熟度等产业生态方面的差异,现有内涵在我国的适用性不足。一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质量整体偏低,知识产权密集度并不能有效表征产业创新效用的实现情况。二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期,知识产权密集度无法有效体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多样化要求。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扩大,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风险越来越复杂,知识产权密集度无法满足产业国内外发展的现实需要。
综上,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内涵界定需要更加灵活,在产业创新经济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均尚未成熟的前提下,更要关注产业对于制度的依赖性,并将其作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充分考察中国当下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界定
判断哪些产业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或者判断要将哪些产业培育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首先需要明确相应的测度依据,目前理论和实务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国际参照系标准。即基于经验数据得出的产业发展一般规律,选择最优参照系,进行比较,进而检验产业是否满足特定内涵的发展要求。但由于各国基本国情以及发展战略均有所差异,大国和小国、工业先行国和工业后发国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选取国际参照系至多能够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界定提供粗略线索,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最终依据。
二是需求标准。市场经济下,产业发展作为一个资源转换器,其最根本的要求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的程度便成为了判断产业发展的基本参考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界定需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与我国现实发展情境的符合性,切实了解产业发展是否有助于我国产业总体结构优化以及动能转换,更要判断产业发展是否符合我国总体的创新战略规划。
综上,本文认为:需求应是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的主要标准,国际参照系标准是重要参考。而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分析和影响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来看,强化培育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关注不同层次需求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预期而非已经显现的特征表现。
(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
1.强化战略引领,放大产业联动效应
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安排具有极强的方向引领性、现实可行性和实践激励性。它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进程,植根于我国发展面临的良好态势与重大挑战,同时具备强大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经历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转型密集期,新常态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凸显出了创新战略支撑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区域发展、制造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发展,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战略实施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伴随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对于创新驱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战略规划,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密切协同国家创新战略,突出创新战略对于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引领性作用,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度融合,借助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价值链攀升。
2.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高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中指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远高于所有工业产业0.7%的平均水平。但是,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发现,中国当前R&D投入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60年左右、日本1980年左右和韩国1994年左右的发展阶段。比如美国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占制造业销售额的比重已经从2000的2.7%上升到2013的3.4%,从2000年到2013年,平均3.1%。在此期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6.4%左右,而非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的这一比例为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接近美国的60%,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4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在不断攀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尽管量和强度都进步很大,但在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方面还有很多短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较低,尤其是基础研究经费,2006-2015年占比仅为5%左右,而同期欧美等发达国家为15-20%,差距明显。在产业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2017年我国非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仅为14.9%,同期美国为33.1%。
综合来看,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需求,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R&D投入总量和强度。同时,还需要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成熟经验,扩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最后,通过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绝不应局限于制造业领域,而应科学考察不同产业创新发展的潜力,实现均衡发展。
图1 2000-2016年各主要工业国研发投入强度
资料来源:WIPO
3.量质并举,提升产业创新控制力
高控制力和高贡献度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显著特征,其中控制力的发挥至关重要,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作用机制所在——以垄断激励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粗放发展条件下知识产权政策与实践中的数量产出价值导向,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动主体大都以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作为政绩或创新能力的基本考核指标,导致高端知识产权资源供给并不充分,知识产权供给与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布局难以匹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面对巨大的知识产权存量,知识产权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渠道变得尤为阻滞,加之知识产权转化政策、组织设计、人才培养等体系建设不到位,知识产权大量闲置。
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就没有主导价值分配的能力,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发展,也不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产业创新政策设计要量质并举,要注意不同区域产业创新政策之间的协同而非简单模仿,应强化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尤其要结合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链,优化知识产权价值链环节创新政策设计,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为打造产业创新控制力营造健康政策环境。其次,要以布局优化结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核心知识产权布局协同攻关,力争在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形成具有市场控制力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同时,消除制约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知识产权向竞争力的转化。
图2 2017年中美核心技术领域的PCT 专利申请数量对比
资料来源:WIPO
4.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多管齐下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创新表现出的多样化特征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当前阶段,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而传统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有效把控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还应关注不同区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的互补性,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是培育新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而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尤为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开展职能优化,释放市场活力,高效协同好与市场自发调控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市场作用机制,让创新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高效流动,并推动知识产权资源在撬动我国产业转型、追赶和赶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发挥,并逐渐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我国创新效率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上,中国仅有37个品牌入榜,与美国上榜的233个品牌数量相比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
[1]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US Economy: Industries in Focus[R].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2012.
[2]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U.S. Economy:2016 Update[R].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2016.
[3]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R]. OHIM and EPO, 2013.
[4]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Report[R]. OHIM and EPO, 2016.
[5] Pham N D . IP-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riving U.S. Economic Growth[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
[6] Pham N D . IP-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riving U.S. Economic Growth[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7]《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R].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
[8]关雪凌,丁振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80-86+89.
[9]胡志坚,玄兆辉,陈钰.从关键指标看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基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的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05):471-478.
[10]吕越,陈帅,盛斌.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导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吗?[J].管理世界,2018,34(08):11-29.
[11]李黎明.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算:欧美经验与中国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4):55-62.
[12]孙军,高彦彦.产业结构演变的逻辑及其比较优势——基于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07):70-76.
[13]单晓光,徐骁枫,常旭华,陈旭.基于行业中类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测度及其影响因素[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05):701-708+714.
[14]张杰,郑文平.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J].经济研究,2017,52(03):151-165.
作者介绍
程龙,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研究部经理,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全国专利信息实务⼈才,江苏省知识产权骨干人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3部。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等奖等2项省部级奖励。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及各类委托课题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