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专利质量是影响专利运营的重要因素,它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提升专利质量的重要原因。制度层面,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文件,给出了完善体制、机制的相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尤其是在专利申请与管理过程中,究竟有哪些策略可以选择,才能帮助相关主体(发明人、专利代理人、专利权人)获得更高质量的专利,对于国家政策的落实有很大裨益。本文关于高质量专利的讨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技术视角,二是从组合管理视角。本期首先从技术视角进行介绍。
专利授权必须满足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简称“三性”),它们不仅是评价可专利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考量技术是否具备质量的基本条件。如果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比如考察到政策导向、审查标准等因素,满足“三性”只能算是评价专利技术质量的最低要求,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因为激励政策与审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并不严格满足“三性”的专利获得了授权。但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从长远来看,发明人或专利权人的主观动机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往往决定现实的需求,也是决定客观环境条件调整优化的基础。下面,本文将分别从技术视角和管理视角探讨如何帮助创新主体获得更高质量的专利。本期聚焦技术视角的高质量专利获取策略。
01 避免狭窄的专利权利要求
更常见的情况是,与更宽泛的权利要求相比,采取较窄的权利要求写法能在审查程序中更快获得专利。尤其当取得授权有利可图时,似乎这种策略更加受欢迎。然而,这种策略表面上看来是有利可图的,而长期而言,未来的回报会很少。尤其如果独权过于狭窄,很容易让专利陷入别人的权利要求范围,导致这类专利在后续投入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风险,比如陷入侵权诉讼甚至被无效。因此,在申请专利过程中,必须判断权利要求的广泛性,才能获得可以把竞争者拒之门外并能获取专利费的强大专利。
02 强化围绕设计
仅以发明的核心思想(核心技术方案)为中心的撰写权利要求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因为它忽略了周围的设计,让竞争对手很容易找到了在其产品中实施本发明而又不侵犯其任何权利要求的出路。事实上,通过“外围包绕”绕过竞争对手核心专利,防范其利用技术优势发起专利攻击,从而降低自身侵权风险,并迫使竞争对手考虑合作或者和解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略选择。假如你认识到应避免狭窄的专利权利要求,就认为一个宽泛的权利要求主张就是你所需要的全部,其实是一种误区。你还必须确保足够的宽度,即确保适当的设计范围,以加强专利的质量。
03 确保适当的保护范围
适当的保护范围是高质量专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当专利的保护范围涵盖所有现有的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专利产品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的市场应用前景,而这需要在技术创新时,就应当考虑技术能够在多大范围的应用领域得到适用。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速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为技术的多领域应用提供了可能,这既得益于技术进步过程的相互依赖属性,同时也与技术设计的深度密切相关。现实中也存在大量案例,有许多专利技术最初应该用于特定领域,但后来发现被成功应用在完全不同的领域。比如GPS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等。
04 增强现有技术的检索深度
根据申请专利的目标,对现有技术检索的深度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你只是为了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等要求而申请,在主观意识层面你已经降低了现有技术检索深度的标准,但随着我国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在不断提升,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审查人员犯错而获得专利权将变得更加困难。但如果你的技术构思巧妙,又对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充满信心时,增强现有技术的检索深度至关重要。对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而言,增强现有技术的检索深度最可能获得价值在于:它还不足以让专利成为企业的诉讼工具,但至少能够有效降低专利侵权或被无效的风险。当然,如果企业有更远大的目标,以打造诉讼工具为目标来确定检索标准,显然是最优策略,尽管这并不容易,2017年7月,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起诉创维、国美电器、海信、苏宁、三星侵犯了自己两项专利,索赔总额达到了5.9亿,显然广晟公司针对两项专利的检索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在三星公司发起无效反诉后,2018年2月,其中一项专利即被宣告无效。
作者介绍:程龙
程龙,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研究部经理,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江苏省知识产权骨干人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3部。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等奖等2项省部级奖励。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及各类委托课题10余项。